买股怎样用杠杆 安井食品的最大风险,不是“圈钱”而是预制菜
今年1月19日夜间,安井食品发布公告,说筹备去港股上市,原因是为了海外布局和境外融资。由于近几年港股跌幅更大,无疑给市场又浇一盆冷水买股怎样用杠杆,雪球安井版块下直接炸了。1月22日开盘跌停,据说带动食品饮料大跌。
我大致缕了下,大部分骂声集中在:1 公司多次融资、账上不缺钱还要去港股,所以赚的是假钱(即做假账);2 大股东/高管不断减持(暗指公司有问题、如做假账);3境外上市为(大股东/高管)跑路、圈钱 4 港股上市会再狠杀估值。
当时针对这些骂声,我逐一做了分析记录,但因为年初家里事比较多,没有精力去整理、发表。这两天不是太忙,正好安井再度大跌,同样的骂声二度开了锅,我就摘录之前的笔记,来说说我的看法。
大幅减持一定是业绩造假?
如果大幅减持就是造假,看看麦当劳兄弟吧。270万美元卖掉经营权,很多年后有人问他们,是否后悔,意外的是,他们表示并不后悔,因为太累,因为搞不清楚缴税。
如果说麦当劳早期类似创业公司,风险较大,卖出可以理解,麦当劳全球将麦当劳中国52%股份卖给中信资本,难道说麦当劳中国和几千家生意火爆的门店,生意都是假的?
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个。乔布斯在发布apple II后,资金紧张,曾经拉来一位合伙人韦恩。但是没过多久,韦恩因为曾经创业失败过,很害怕再次失败,就退出了合伙,用2300美元拿回了10%股份。
他后来就住在小房子里,玩老虎机,靠社保度日,他的股份在2011年左右值26亿美金(想想今天的价值),然而他并不后悔,自称并不想冒险,因为乔布斯和技术合伙人沃兹尼亚克都是疯狂的家伙,他不想冒那样的险。
所以大股东卖出大量股份,各种原因都有,有害怕风险的,有觉得经营太累太复杂的,有像麦当劳全球可能出于资产配置考虑的。简单来说,要未来的钱,还是要今天的享受,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。
反过来说,按大部分人的想法,大股东大幅减持就是假账,增持或者兜底,业绩一定会牛B闪闪吧。
21年5月,中顺洁柔股价33元左右时,董事长承诺为员工增持兜底,如果员工近期买入,一年后出现亏损,他会补偿员工的所以损失,那业绩肯定高增、股价有保障了吧?结果一年后跌至10.9元,目前股价则是7元。
承诺一年之后,董事长真的补偿了买入员工,且未在期间减持,也就是说,他并不是骗市场维护高价好减持。洁柔在23年的利润只有20年的4成不到,可见,董事长也看不透未来业绩。
所以,大股东、高管减持也好、增持兜底也好,跟公司的业绩好坏真假,并没有直接关系。
圈钱论
前些年高管的确减持了很多,港股近三年消费股跌幅更大,估值更低,既然A股能以更贵的价钱减持,没道理去更便宜地方减持。
跑路论
首先,17年初的招股书中主要股东、持股高管都无境外居留权,之后年报未公布。
如果是跑路,为何不在股价更高、高管手里股票更多时宣布这个预案?偏偏在股价跌去2/3,高管卖了一大半股权时才搞。
港股上市一定再杀估值?
港股这几年对大部分消费股,的确比A股杀的更猛,但大部分是业绩增长不力的,而业绩从21年起一直就很牛逼的农夫山泉,港股硬是维持了他的股价,靠高增长把70+倍的估值消化到30+倍。
港股对业绩牛的企业,从来都不吝啬估值,反之就会打入地狱。所以作为在A股干到滚动PE14倍的高增长企业,港股是否会再杀他的估值,完全取决于安井的业绩,而不是两地的估值差。
账上不缺钱还去港股融资,所以是假账、假钱
如下是安井从2018到2028年的产能变化,其中23年开始的灰色字体表示是投产时间,达产还会滞后一定时间。
可以看到,即使不算收购的小龙虾、鱼糜企业湖北新宏业、湖北新柳伍(这也需要很多资金),安井23年开始新投放的产能合计达95万吨,其中安井工业和四川三期合计的24万吨,是增发之后宣布的产能计划,即22年增发57亿是为了扩张71万吨,这较22年总设计产能94.4万吨扩张了80%,几乎都是再造一个安井了。
安井毕竟不是茅台,他只是一个毛利率23%、净利润率10%上下的生意,没有那么大的沉淀资金,企业原有的现金,还要用于原材料能源采购、人工支付、机器维护、广告促销等各种支出。如下是安井近些年的利润和现金流情况。
比如23年经营现金流虽然近20亿,但筹资会产生7亿的负值,里面大部分来源于分红,这么一算,不考虑扩张性投资支出,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也就是14亿左右,这对于维持一个收入140亿左右、快速扩张的生意,还能挤出多少呢?要再造这样规模的安井(产能),会需要多少资金呢?
22年增发融资的57亿,未必就能宽裕出多少来!可以看到从21年开始,安井固定资产购买(一般是土地、厂房、设备)明显加大,到23年已比3年前高出近7亿,如果到了后面工程建设高峰呢。
很多人都说安井不缺钱,再融资那就是假钱、那假账。但缺不缺钱都取决于安井发展战略,如果要做境外市场,以目前的现金流还真不一定。其实用境外的钱去建设境外项目,境内境外各自发展,资金不冲突,未尝不是好事。
安井H股发行的风险
说了这么多,H股发行一定是好事?非也非也,没有一个股东希望自己的股权被摊薄,但也要仔细分析风险,判断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。
1 增发数量大小,决定了股权摊薄比例。公告前市值293亿,上一轮增发50+亿扩张产能80%,股本增加20%、摊薄1/6股权。故可粗略认为利润增加80%需摊薄16.7%股权、成长性要打83折,如果公司的新产能在3-4年释放,则年化利润增长20%,因为打了83折所以等效于年化16%,正常年份A股给估值26倍合理,但是在公告后打到了16倍以下。
以当前200+亿的市值,这一轮即使再发同等的50亿人民币,摊薄不会超过25%,则15倍左右买入等于实质上最多20倍买入(这还没考虑海外项目带来的利润增加),对于一个年化预期在20%的公司,贵吗?
但如果发行太多呢?
2 海外发展是为了去哪个海外?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,搞错了出海重点结果大不一样,比如安井是性价比取胜,却去了港澳台或新加坡、日韩等发达地区,或欧美这些文化不同地区。
投向前者可能还会一定绝对数额的市场,前提是做米面产品,而且市占率预估不大,可做火锅料就……投向后者估计市场不大,理论上应偏向前者。可我毕竟不是高管肚子里的蛔虫。
总的来说,这个H股的上市决定,受制于发行数量、具体募资项目投向,具体影响并不明朗,如果规模类似于22年增发,投向也比较合理,对原股东的影响并没有太大,至少是中性的决定,我们还需要等待具体的增发预案。
安井的竞争力
大部分产品都是平价的且味道还不错,即高性价比就是安井的核心竞争力。如手抓饼、馅饼、包点等,22年速冻米面毛利率26.5%,比三全还低4%,鱼肉毛利率28%,三全仅有10%推测做toB(收入占比小于2成),小部分丸子类肉含量更高(锁鲜装或大袋2.5公斤),安井的毛利率表现与终端调研的平价判断吻合。
实际上多地终端观察,不管是几线城市,安井的米面、肉类、鱼糜日期基本也都是比较新的,货龄基本在1个月左右。
(2020前对齐指运输费仍按算到营销费用,之后按新会计准则记入营业成本)
而三全销售费用率近几年13%左右,高出安井近一倍,但因为毛利率仅高4个点左右,则毛销差低于安井2.5个点。且收入在疫情第一年的20年短暂高增后,再度低增长,而安井在毛销差优于三全的前提下,收入持续高增,也证明了安井的营销、分销优势。三全研发费用率持续与安井相近,但品类比安井少得多,也证明了安井的研发规模优势。
另外,《竞争战略》总结了美国很多产业的集中度,得出了份额分散的几种原因,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运输成本高昂。不算收购的湖北小龙虾企业,安井在大陆有8家工厂,这个数量居中,虽然比不上海天、涪陵榨菜的1家工厂,但接近软饮料企业水平,好于短保面包如桃李、卫生纸企业的20~30家,说明运输成本属于中等水平。
如果像短保面包、卫生纸企业这种,保质期太短,或体积相对单价过大,要建几十家工厂,则资金需求太大,且单个工厂的产能难以充分利用,导致单位成本难以降低、无法胜出。
观察我家的安井产品,葱香花卷,烧麦,蛋饺,鱼豆腐,鱼籽包,除鱼籽包是辽宁生产,其他都是苏南生产,也印证了运输成本还算可以,可以从江苏南部或辽宁中部覆盖北京。从运输成本角度来说,速冻食品是有行业集中、赢家通吃的可能的。
安井的增长空间
很多人认为疫情结束了,速冻食品的高光期过了,再难有大幅增长,这一年多广酒速冻、三全的业绩也是证明,这种看法太过短视了。
由于美债收益率攀升和美联储降息预期减弱,在年初大幅反弹至历史新高后,标普500指数近期大幅回撤。同时,一季度财报季截至目前的情况显示,投资者更难取悦。
生物技术股多股上涨,来凯医药涨近13%,康方生物涨近6%,药明合联、药明康德涨超3%,药明生物涨超1%。
要知道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很多人习惯了锅里蒸、5分钟搞定,再要回到从前,和面、洗锅,有几个人能忍受这种费时费力呢?之前囤的多了、吃多了腻了点,短时间买的节奏是会慢些,但人性的弱点决定了,大大多数人回不到过去了。
图片
我这几年调研的地方多了,发现一个规律:高性价比的产品,扩张边际增强,低性价比的产品,则边际递减,因为越到中西部和低线,收入越低,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就越强,我们从安井华东(含江西)以外地区的收入增长曲线也可看出,明显快于华东。
作为一个主打高性价比的品牌,安井23年在大本营华东的收入占比高达44%,但华东人口仅占全国的3成,即使华东不增长(近两年10+%年化收入增长),全国收入也要增长50%,才能对齐华东的人均收入。除了地区间看齐,安井的低渗透率品类,如新式速冻米面(早餐包点)、产品结构升级(从低价大包装丸子到中等价锁鲜装)、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火锅市场增长,也都是安井的增长点。地区看齐和新式米面概率较大,其他则有不确定性。
安井的最大风险
除了上文说了H股上市的风险,我与大多数人看好安井的观点相反,我认为,安井最大的风险恰恰在预制菜。
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毛利率稳定下销量高增,预制菜的销量爆发代价是毛利率不断被压缩,在16年还有40%,到了22、23年就仅有11.5%左右了,虽然有湖北小龙虾合并报表的影响(仅在21、22年发生),也有外购高增的影响,但其他年份的持续下降难以解释,还是要密切观察。
最最重要的是,是公司库存商品/收入比,在20年(含)之前基本都是三四个点,之后快速提升,23年甚至超过了10%,而21年恰好是预制菜收入爆发增长的年份。
虽然21、22财报分别说,库存商品激增是合并新宏业、新柳伍导致,但以22年为例,扣除新柳伍库存后的库存收入比仍达6.2%,且没有收购的23年该比值仍在增加,又作何解释?
也许,预制菜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好卖。狂飙后的中短期降速,在所难免。
结语
总结一下:
1 安井有没有造假,答案不在资本市场,也不在雪球等论坛里,而在超级市场里。
2 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如果你找到一家看不出毛病的企业,那很可能核心问题上已经输了,不过是家平庸的企业。减持、增发的摊薄,的确让我不爽,但哲学上讲,抓住主要矛盾,忽略次要矛盾,才是聪明的对策。
3 H股发行的风险在于发行规模大小和投向合理性。
4 一定要重视预制菜的风险买股怎样用杠杆。 (作者:雪球福爸)